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幽默故事幽默故事

一篇童年趣事作文用修改符号修改的

admin2024-06-29人已围观

一、一篇童年趣事作文用修改符号修改的

2.恢复号:又称保留号,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.如果恢复多个文字,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.

3.对调号:用于相临的字、词或短句调换位置.

4.改正号: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.

5.增添号:在文字或句、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.

6.重点号: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、句.

7.提示号:专用于有问题的字、词、句、段,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.

8.调遣号:用于远距离调移字、标点符号、词、句、段.

9.起段号: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,表示另起一段.

10.并段号: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,表示不应该分段.

11.缩位号: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,表示另起段,文字顺延后移.

二、关于标点的故事

标点符号小故事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 迎春条幅       从前,有一家过年请人写了一个条幅,“今年好,倒霉少,不得打官司。” 写字的人不重视标点符号,语句之间既没有标点,也没有隔开。初一,拜年 的人一见条幅忙问道:“你家遇到什么倒霉事啦?”主人怏怏不乐地说:“干吗进门就说不吉利的话!”来人指着门上的条幅说: “你这儿不是写着吗,  ‘今年好倒霉,少不得打官司’”。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 祝枝山写春联        有一次,一个横行乡里、鱼肉百姓的地主请祝枝山为他写一幅对联,为  人正直的祝枝山很想为老百姓出这口气,便提笔写来:  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 终年倒运少有余财 此地安能居住 其人好不悲伤       地主看后暴跳如雷,跑到县里告状,说祝枝山辱骂他。祝枝山胸有成竹  地对县官说: “我写的是吉利话,何曾骂人呢?”随后,他把两副对联高声  地念了一遍,地主听了无言对答,只好给祝枝山赔礼。  原来,地主是这样念的:   明日逢春,好不晦气。 终年倒运,少有余财。 此地安能居住? 其人好不悲伤!       可是,祝枝山是这样念的:   明日逢春好,不晦气, 终年倒运少,有余财。 此地安,能居住。 其人好,不悲伤。

三、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,短一点的。急

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:先前,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,晚间,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,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。答应着,四面看时,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,向他一笑,隐去了。他很高兴;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。说他脸上有些妖气,一定遇见“美女蛇”了;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,能唤人名,倘一答应,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。他自然吓得要死,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,给他一个小盒子,说只要放在枕边,便可高枕而卧。他虽然照样办,却总是睡不着,--当然睡不着的。到半夜,果然来了,沙沙沙!门外象是风雨声。他正抖作一团时,却听得

豁的一声,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,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,那金光也就飞回来,敛在盒子里。后来呢?后来,老和尚说,这是飞蜈蚣,它能吸蛇的脑髓,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。

在这一段文字中,句号、逗号、冒号、分号自然地把句子断开,叙述有节奏;叹号、问号、破折号的运用,增强了叙述的语气,很有感情。读了这段文章,好象使人感觉是自己在听长妈妈娓娓动听地讲故事。这样的表达效果,固然主要在于遣词造句的功用。但是,鲁迅先生对于标点符号的锤炼,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
四、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

标点符号,是现代汉语知识的重要内容,也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,它能帮助人们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。

关于标点符号曾留下了不少趣闻。

传说清朝末年,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,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?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但由于书法家的一时疏忽,题诗时漏掉一个“间”字。慈禧看后大怒,认为书法家故意欺她没有学识,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。书法家急中生智,赶忙解释道:“老佛爷息怒,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。”他当场断句吟道:“黄河远上,白云一片,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?杨柳春风,不度玉门关。”慈禧听后,转怒为喜,赐给他银子压惊。

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《清明》,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有人把标点一改,变成了一首词:“清明时节雨,纷纷路上行人,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?有牧童遥指——杏花村。”还有人就《清明》一诗,不增减一字,只加标点,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,时间、地点、场景、对话皆有:

   〔清明时节。雨纷纷。〕

   〔路上〕

    行人:(欲断魂)借问酒家何处有?

    牧童:(遥指)杏花村!

    据说徐渭因家穷,没米下锅的时候,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,赖着不走,依人生活。有一次,适逢春雨绵绵,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。有一天,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,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,委婉地下了逐客令。那行字是这样的:

“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”

  徐渭回来,看到那行字,自然心头明白,但是他不仅不走,还笑嘻嘻道:“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,我就再住下去吧!”说着,提起笔来,给这行字作了圈点:

“下雨天,留客天。留人不?留。”

这一来,意义完全不同了。

从这些事例看来,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! 然而我国古时候却没有标点符号,文章读起来很吃力,甚至被人误解。直到汉朝才发明了“句读”符号,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“句”;句中语意未完,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“读”(音逗)。宋朝使用“。”“,”来表示句读。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,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。

1919年,国语统一筹音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,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,提出了《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》,规定了12种标点符号,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。新中国成立后,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,于1951年刊发了《标点符号用法》,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《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》。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,有了统一的用法。

最近山西省作家胡文亮历时一年创作了一篇名为《。》的无字小说,目前他准备以14万元悬赏小说破译者。该小说共分五段,全文只有14个标点符号:

    ?

  :!

  “‘……’”

  (、)•《,》

  ;——

很赞哦! ()

上一篇:雷雨第二幕简介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
下一篇:返回列表'>返回列表

随机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