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幽默故事幽默故事

佛教中指月的故事有人能跟我讲讲吗?

admin2024-06-05人已围观

一、佛教中指月的故事有人能跟我讲讲吗?

佛的说法就象指着月亮的手指,很多人以为按佛经上的说法做了,就是得到了月亮,其实只是在佛的手指上转,要真正理解佛的说法,才能真正的解脱,也才能找到真正的月亮.所以佛说我一个字都没说,专注在文字上,就专注在手指上了,永远找不到月亮.佛说我的说法如筏喻者,也是这个意思,就是说只代表着喻示,要在这个喻示中找到真正的月亮才是真的修行.

二、有位佛祖指月故事是?

禅宗故事里说,有个和尚请教六祖慧能,如何悟道修行?

六祖慧能笑而不答,只用手指指了月亮。

如果您是那个来提问的人,您会看到什么呢?

通常会出现三种结果:

1、只看见手指

2、只找月亮

3、顺着手指的方向找月亮

看到不同重点的人,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悟和启示呢?会对他以后的学习修行,有哪些影响呢?

在著名的佛教典籍《楞严经》和《圆觉经》中都有“指月”之喻。这个典故最早见与《楞严经》卷二:佛祖告诉他的二弟子阿难说:“如果有人用指月亮给人看,那么,此人就应循着手指的方向看月亮才是,若是此人只是死死地看着指头,以为这就是月亮的形体,那么,此人不但没有认识到月亮,同时也没认清指头。” “指月”为佛教常用喻语,以“指”拟言教,以“月”谓“真理。

我们以月亮喻为事情人生的目标,要真正追寻的东西,佛教说的我们的性,本性,也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真正的那个主人。而无论是手指是如何指的,手指是怎样的,只是一种工具,一种途径,一种表相。

很多人在学习和努力的过程, 经常会忘记我们真正要到的目的地是哪里?

因为自我的执着,因为内心的分别心,常常会错过生命里面有价值的一些人一些事,这些上天给我们的恩典,往往因为自心的偏颇,而错失了!

经常看到有些伙伴,甚至于内省自心的时候,往往发现习惯的业力常常阻碍我们前进,那种分别心带来的自以为是,这个人的这一句话我不喜欢,那个人的打扮不是我认为的成功人士的形象,或者,执着于术,为什么他在这时候要讲这样的话,他的这个手势代表了什么,一句逆耳的话常常让我们推开和拒绝来成全我们进步的人。因其言而废其人,因其人而废其言,而我们能伤害的,只有自己和爱我们的那些人们!

让我们回归本心,让自己成长得更柔软,更清纯,无论伸出的是怎样的手,都记住,我们要的,是这只手让我们看到的东西,而不是这只手好不好看,姿势优不优美,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,为每个人经过的人,给我们带来的启示,我们深怀感激!

三、佛学中所谓 望月之手指 是什么典故?

1、六祖慧能说过:“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,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,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,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,但手指并不是明月”。

2、我们学习佛陀的经典,要通过这些语言文字,体悟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深义理,靠此义理指示,明悟我们的清净佛心。不能执着在语言文字上,以为那就是佛心,就是佛法。那就永远找不到清净佛心了,因为把语言文字当作佛心,当作佛法,其实,已经失去了佛心真正的大圆满、大具足、大光明、大无碍了!

扩展资料

”望月之手指“ 出自《楞严经》

《楞严经》渊源

1、《楞严经》,著名佛教经典。又称《首楞严经》、《大佛顶经》、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、《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》,全称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。

2、唐般剌密谛译,10卷。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(705年)于广州的“制止寺〈今光孝寺〉”诵出楞严经十卷,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,沙门怀迪证译,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。

3、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。清代,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,并刊有汉、满、藏、蒙四体合璧的《首楞严经》全帙。在日本,此经亦流传不断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《楞严经》

四、还君一轮明月,出自哪一则禅语故事?

十、送一轮明月

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,有一天夜里,趁着皎洁的月光,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,正碰上个小偷光顾,他怕惊动小偷,一直站在门口等候他……

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,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,正感到惊慌的时候,禅师说:“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,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!”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,说道:“夜里凉,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。”

说完,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,小偷不知所措,低着头溜走了。

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,感慨地说:“可怜的人呀,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!”

第二天,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,禅师推开门,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。禅师非常高兴,喃喃地说道:“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……”

很赞哦! ()

上一篇:童话作文没人听过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
下一篇:返回列表'>返回列表

随机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