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成语故事成语故事

事半功倍的典故

admin2024-07-19人已围观

事半功倍的典故

战国的时候,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,他有很多的学生。

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。他们从周文王谈起,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,施行仁政,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;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,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,如能推行仁政,要统一天下,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,那就容易得多了。孟子最后说:“今天,像齐国那样的大国,如能施行仁政,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,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。所以,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,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。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!”

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,引申为“事半功倍”,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。

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分别是什么意思?

一、事倍功半 [ shì bèi gōng bàn ] 

形容花费的气力大,收到的成效小。

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要做善事,靠着善书教化人,终究事倍功半。”

二、事半功倍 [ shì bàn gōng bèi ] 

形容费力小,收效大。

出处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万乘之国,行仁政,民之悦之,犹解倒悬也。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。”

译文:当今这个时候,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,百姓心里无比高兴,就好像有人把倒悬着的他们解救下来一样。因此,付出的努力只要有古人的一半,而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二倍,也只有在现在这种条件下才办得到。

事半功倍的近义词

一本万利 [ yī běn wàn lì ] 

释义:形容本钱很小,利润很大。

出处:清·姬文《市声》:“这回破釜沉舟,远行一趟,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。”

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指本小利大。

一、词义不同

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,收效小。

事半功倍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,而收到加倍的功效。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。

二、出处不同

事倍功半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“要做善事,靠着善书教化人,终究事倍功半。”

白话翻译:要做好事,靠着书本教化人,终究是费力大,收效却很小。

事半功倍出处:先秦·孟轲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“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.” 。

白话翻译: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,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。

 

三、词性不同

事倍功半:含贬义。

事半功倍:含褒义 。

近义词:一举两得

一举两得,汉语成语,拼音是yī jǔ liǎng dé,意思是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。

出处:

鲁迅《书信集·致郑振铎》:“特制者用宣纸,此外以廉纸印若干,定价极便宜,使学生亦有力购读,颇为一举两得。”

造句:

1、你所干的那件事可是一举两得。

2、我早上为了不浪费时间,一边听英语一边写作业,真是一举两得。

事半功倍,【解 释】 功:功效。形容做事得方法,费力小,收效大。事倍功半,【解 释】指做事费力大,收效小。

成语(chengyu,idioms)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。大多为四字,亦有三字,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。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,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,表示一定的意义,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,承担主语、宾语、定语等成分。

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,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,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。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。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,跟习用语、谚语相近,但是也略有区别。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,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、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。

成语的意思精辟,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,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。

事半功倍

【解 释】 功:功效。形容做事得方法,费力小,收效大。

【出 处】 先秦·孟轲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万乘之国,行仁政,民之悦之,犹解倒悬也。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。”

事倍功半

【解 释】指做事费力大,收效小。

【出 处】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要做善事,靠着善书教化人,终究事倍功半。”

【出自】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。”

事半功倍指的是,费力小,但是功效大,经常指在做事的时候,使用了正确的方法,付出比别人少,但是收获却比别人多!花费一半的精力,就能收获双倍的效果!

很赞哦! ()

上一篇:曹操有关的成语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
下一篇:返回列表'>返回列表

随机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