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故事视频故事视频
有关李白从小刻苦学习肯下苦功的故事是什么
admin2024-01-29人已围观
一、有关李白从小刻苦学习肯下苦功的故事是什么
李白非常勤奋好学,他自己说:“常横经籍书,制作不倦。”相传李白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,有次逃学下山,经过一条小溪,见一位姓武的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(舂米的工具)。李白觉得很奇怪,就问老大娘磨铁杵干什么。老大娘回答说:“磨作针。”李白听了大受感动,他从老大娘磨杵作针这个行动中省悟到一个道理,就是无论做什么事,都要下苦功,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。于是他打消了逃学的念头,回到山中继续读书。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宋祝穆的《方舆胜览》。故事很可能是出于后人的附会,但人们喜爱它,传诵它,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勤奋学习,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的谚语。
二、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350字
杵:舂米或捣衣的棒。谚语。比喻只要有决心,肯下功夫,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。
【出处】: 宋·祝穆《方舆胜览·眉州·磨针溪》: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,学业未成,即弃去,“过是溪,逢老媪方磨铁杵,问之,曰:‘欲作针。’太白感其意,还卒业”。
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,常常逃学,到街上去闲逛。
一天,李白又没有去上课,在街上东溜溜、西看看,不觉到了城外。暖和的阳光、欢快的小鸟、随风摇摆的花草使不已,“这么好的天气,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?”
走到一个破茅屋门口,看见门口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,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。李白走过去, “老婆婆,您在做什么?”
“我要磨成一个绣花针。”老婆婆抬起头,对李白笑了笑,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。
“绣花针?”李白又问:“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?”
“当然!”
“可是,铁杵这么粗,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?”
老婆婆反问:“滴水可穿石,愚公能移山,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?”
“可是,您的年纪这么大了?”
“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,没有做不到的事情。”
老婆婆的一番话,令李白很惭愧,于是回去之后,再没有逃过学。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,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。[1]
释读
无论做什么事情,只要有恒心,一定会成功的,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我们的孩子们,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、努力、有恒心,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.重视生活中的细节,那将影响你的一生.请牢记: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,关键在于你的态度。
三、关于李白的平生事迹
李白(701--762),字太白,号青连居士。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水附近) 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,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。(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,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)。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(今四川江由)青莲乡。
他的一生,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。天宝元年(七四二),因道士吴的推荐,被召至长安,供奉翰林。文章风采,名动一时,颇为玄宗所赏误。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,在京仅三年,就弃官而去,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。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,他感愤时艰,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。不幸,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,兵败之后,李白受牵累,流放夜郎(今贵州境内),途中遇赦。晚年漂泊东南一带,依当涂县令李阳冰,不久即病卒。
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。屈原而后,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、汉、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,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。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。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,有“诗仙”之称,他与杜甫齐名,也称“李杜”。
四、速求李白300字内短篇故事
李白有次在饭颗山碰到了杜甫,见杜甫生的黑瘦,虽然年轻却风霜满面,遂戏作了一首诗嘲笑他,原诗是“饭颗山头逢杜甫,头戴斗笠日过午,借问别来太瘦生,只为平日作诗苦。”结果李白垂暮之年的时候,又遇到一次杜甫,杜甫问李白还有心愿没完成,李白说他炼了一辈子的丹,至今没有炼成,觉得对不起葛洪葛老神仙,不能成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,杜甫听了,也做了一首诗来劝讽李白:“秋来相顾尚飘蓬,丹砂未就愧葛洪,纵酒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?”两位大诗人也有斗气的时候啊!
五、有关李白的故事50字
小时候李白不爱读书,老师贪玩,有一天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棒,李白就问:“老奶奶,你在干吗?”老奶奶说:“我在磨绣花针,只要坚持磨下去,总有一天会变成绣花针的!”李白听了之后大受启发,从此发奋读书,最终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大诗人!
很赞哦! ()
上一篇:感人的故事 400字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下一篇:急求200字左右的英语故事'>返回列表